影后伊莎贝尔·于佩尔全新杂志大片,释放摇曳风情松弛感十足
新片不断,手握大牌代言,70+依然在灿烂花期,影后伊莎贝尔·于佩尔的活力堪称人类典范。新近登上《Document Journal》杂志春夏刊的她释放着一如既往迷人的松弛感与摇曳风情,一个人就是一部浪漫的文艺电影。
摄影师Colin Dodgson。
以下为内地版《嘉人》3月刊封面大片,摄影师张家诚。
外国明星|伊莎贝尔·于佩尔:时间的珍物
伊莎贝尔·于佩尔坐在广州大剧院幽暗的舞台中央,直到灯光亮起,打在她瘦小宛如少女般轻盈的身体上。当64岁的于佩尔穿着白色连衣裙坐在藤椅里转着圈时,谁都会揣测她曾拥有过并且仍然保有的青春。
于佩尔说,最初她只是一张白纸,没有形态,没有轮廓,但内心里她知道,某种东西将要诞生。“新浪潮”著名导演让-吕克·戈达尔曾回忆道:于佩尔一开始给他的印象很模糊,不久,她就从自己并不讨厌的隐蔽处显露了出来。
服装 ANNYA MA
戒指Phoenix WeiArt Jewelry
“我有时忧郁,有时又充满活力,这种深刻的转变,如同浪潮,人生中的两个阶段,先是晦暗的开端,之后便有光明。”于佩尔说,“如何接近深刻的内心世界,如何再现这个世界,演员应该明白,她能走多远,想走多远,即使心存畏惧,仍有作为演员的骄傲。我总觉得演员是闭着眼睛前行,演员就像盲人,信任别人,一点点前进,这就是表演。”
等待就像洗印照片
初涉影坛时,于佩尔根本不知道演员为何物,她始终在探寻着什么。戈达尔发现了她脸上的迷惘,在《人人为己》以她的名字为角色命名,影片中的伊莎贝尔被戈达尔视为“一个滞留于少年时代的女人”。
于佩尔第一次拿影后是25岁,脸上还带着婴儿肥,穿着宽大简单的白衬衣、黑西装,她的获奖感言只有简短的两句话,并感谢了导演克劳德·夏布洛尔。正是夏布洛尔向她发出的邀请——“我这里有一个变态的角色,你想试试吗”——这个杀夫弑父的叛逆少女角色就此改变了她的命运。在与夏布洛尔8次合作中,于佩尔饰演的几乎都是难以进行道德判断的复杂的角色。
于佩尔逐渐看清了每部影片里角色的轮廓。她认为夏布洛尔善于揭示她身上的不明确性和非表现性,并将这种特质外化,赋予观众以能够理解的意义。于佩尔承认,从影之初,她只会利用自己个性中拥有或欠缺的部分,是时间教会了她创造更为复杂的人物形象。
“这个演变过程就像洗印照片,很多时间耗于等待,但忽然间你就变成了另一个人。我拍过不少电影,感觉每一次我身上都呈现出某种新东西,即使是无足轻重的一点点,积累起来最终会像特写般突然展现。我看着自己在银幕上成长,并未曾从构成为我的事物以及电影的温情之中抽离。”
演戏是为了忘却
服装 ANNYA MA
胸针 Phoenix WeiArt Jewelry
手镯Atelier Paulin dardree
于佩尔仍然记得凡尔赛音乐戏剧学院艺术系的一位老教授常说的话,表演的作用强于酒精、可卡因或海洛因。她认同这句话——演戏是为了忘却。表演像一剂神奇的药,近乎一种有魔力的毒药,给她非同寻常的力量,使她欲罢不能。
“表演的激情是对最朴素自然的人性渴望的回应。表演时,你似乎处于一种绝对和谐的无忧无虑状态。没有必要竭力使自己的行为在镜头前合理化并解释每一个动作、语调。一个好演员的技巧是不露痕迹的,她的形象是极度自然的,也是无法预言的。在表演中,你的第二天性会表现出来,那是某种只属于你个人的东西。演员不是造就的,而是天生的。”
在迈克尔·哈内克导演的《钢琴教师》里,于佩尔饰演的钢琴教师长期处于专制母亲的精神控制和压迫之下,在一场戏中,于佩尔做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表情:她在将刀插进自己的大腿时,露出了牙齿。为了这个场景,于佩尔试着从耶利内克小说原著找到线索,为了这个“马的嘶叫声”一样的感觉,于佩尔总共拍了52次。
在拍摄《她》里的最后一个镜头也是一场强暴戏时,于佩尔在地上躺了十分钟。对于佩尔来说,那是非常有力且热忱的时刻,是真正愉悦的爆发和解放。她和导演范霍文一起拍摄了12周,从未考虑过时间,但当结束来临,于佩尔发现,这种力量巨大到令她吃惊——我是样做到这些的?
于佩尔从不惧怕展现粗俗、卑鄙。她既可以在地上滚,也可以为了配合剧情做出下流夸张的表情。在于佩尔看来,是注视的力量推动她完全忘我地沉浸其中。“注视像操纵杆一样作用于所有混淆的感情。被注视这件事,使某些东西变得合理,使我动摇,这就是电影。而且我很喜欢使我的目光靠摄像机镜头很近,不顾一些不能逾越的界限,有强烈的想要从内部让观众和自己贴近的意识。”
在拍摄前,于佩尔通常只读一遍剧本,目的在于以后将它忘却,并允许自己为必须表现的一切而惊叹。在她看来,只有这样,才能把自身的某种空灵的、出乎意料的东西提炼出来。当影片拍完时,她清楚地意识到,如果刻意去表现,永远也不可能完成这一切。
于佩尔很早就意识到她必须找到自己的风格。对她来说,成为演员就是肯定“自我”,而不是效仿他人。
“少年时代会对自己有错觉——觉得自己很难看,不喜欢自己的身体,不喜欢自己的脸……一方面,在那时,决定当演员就是活下去的方法;而另一方面,我还不明白这个职业究竟是怎么回事。现在我发现,其实我根本没有明白它是怎么回事。我不那么丑,在那些角色里,我从自己身上看到的东西出发,竭力表现自我的本质。现在,尽管岁月流逝,这个本质依然追随着我。比如影片《泪吻》里最有趣的是,导演奥里维耶达昂在我身上看到也许是我15岁时的样子——但是,关于那个小女孩,应该说,我已经彻底遗忘。 ”
我确信自己有谜一样的个性
从法国电影新浪潮至今,有关女演员的悲剧命运的讨论从未停止,于佩尔毫无疑问也置身类似的讨论、公众目光之中。但在于佩尔看来,把女演员们置于死地的并不是电影,而是生活。
“糊涂人、制造愚蠢幻梦或各种投机的人是危险的,我从小就有清醒的思想。我不会受骗。同意参与某个工作,往往会是非常困难的一个决定。我常常徘徊在十字路口——小心翼翼,并且多疑。但是这仅限于工作方面,而在其他方面,我是世界上最真诚和朴实的女人。”
当决定做出,一切就变得神秘起来。某种东西出现了,它开始在她身体和心灵里工作。“一旦我同意在影片中担任角色,就再不向自己提任何问题了。角色自然而然地跃出。这使我能够做其他的事情——自己的生活和周围世界的事物,角色并没有捆住我,相反,它减轻我的负担,解放了我。”
上衣 H•GENTEEL
裤子 ANNYA MA
手镯 Phoenix WeiArt Jewelry
花艺 Jardin D'ardrée
于佩尔希望从演员的职业生涯中得到类似一场比赛引起的共鸣。“因为这是你和你的本性的对决。所有电影内部都是那样,对人们来说那成为一个谜团,因为人们不知道有多少程度是那个人,有多少不是,所以这是伟大的情感现象。这就是电影为什么如此重要的原因——因为它对人们来说是伟大的情感活动。”
就像所有演员一样,于佩尔经常问自己的问题是:自我更新的能力是否永无止境?她时常意识到有创作源泉枯竭的危险,但从未体会过停下来对她的诱惑。她始终觉得自己是个业余爱好者。“仿佛每一次所做的都是第一次,而爱好者这一词的词根是爱。我像一个业余爱好者那样对待电影世界。”
于佩尔曾与人在《电影手册》上有过一次争论。于佩尔强调自己是善于推测的一类人,具有对于某些东西不用言语诠释就能理解的能力。“那是一种直觉,当然也有智慧,就像娜塔丽·萨洛特经常描写的那样,是思想的无形变化。确切地说,不应把它称之为智慧,而应称之为意识和下意识之间的超敏感状态。作为一个演员,自然处在这种理想的状态下才能创造最佳形象。 ”
“我始终确信自己有谜一样的个性。任何人对我都不可能明确的认知,包括我自己,我希望这是对自己的极端否定。这就像一种无休无止的镜子游戏,它永远也不可能固定于或反射出一种确定的形象。 ”
上衣 H•GENTEEL
手镯 Phoenix WeiArt Jewelry
花艺 Jardin D'ardrée
于佩尔觉得电影就像一个四壁有影子在奔跑的洞穴。她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出其间。它在讲什么故事对她来说并没有太大意义。她在这个洞穴里的感觉就像在自己家一样,她在那里睡觉,或者浮想联翩。影片最后变成了她滞留在洞穴里留下的一切。一切都可以从头再来,她可以从一部电影到另一部电影继续做同一个梦。“应该说,这不是梦,而是现实,我自己的现实。 电影,与其说它是目的本身,不如说是手段。我利用它向前走。我常常对自己说,我始终是强有力的,因为,不是电影利用我,相反,是我利用了它。 ”
本文原载于《时尚芭莎》9月下 外国明星
编辑/文冀
执行、统筹/刘詠施
制作团队/装视觉
摄影师/白川
撰文/尤金
化妆/ Susan
美指/柏林
制片/Sam Yuee
修图/李路
鸣谢/法国驻广州总领事馆、广州大剧院
想洋气,想变美,想八卦
《时尚芭莎》微信号bazaar-china
时尚圈的杠把子,
不信你就来关注!
相关问答
我们为何没有像伊莎贝尔·于佩尔这样优秀的演员,六十多岁依然活得像美少女一样?
既然你都邀请我回答了,虽然我不认识这位演员,但看照片我觉得跟我国大部分演员没什么区别,就是六十岁看起来像40岁的大妈,在娱乐圈这不是很正常吗?你说像少女...
1978年伊莎贝尔于佩尔凭借什么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?
1978年,伊莎贝尔·于佩尔凭借《维奥莱特·诺齐埃尔》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。伊莎贝尔·于佩尔,1953年3月16日出生于法国巴黎,女演员。1977年因主演《编...